艋舺小檔案
艋舺(meng3 xia2),又稱文甲,現在的萬華,是台北市發源地。清雍正初年,福建泉州之晉江、南安、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,販賣番薯為生成小村落,稱為番薯市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產品與漢人交易,稱獨木舟為『banka』,艋舺地名由此而來。
由洪健榮老師的帶領,首先來到龍山寺。
為求心靈安定,三邑人士合資興建龍山寺,恭請家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祭祀。老師說若是觀音廟後殿必備媽祖,而媽祖廟內也會祭祀觀音。觀音與媽祖是息息相關的。龍山寺初創時因遭大地震、暴風與白蟻蛀蝕先後損毀,福智大師捐出7000元作為修復資金,後人為紀念祂蓋了紀念館以示尊重。二戰時期,附近居民因於觀音菩薩蓮台下無一遭遇災難,相信菩薩顯靈庇護而對之更為敬仰。
龍山寺,對於百姓,是宗教的祭祀中心。而對於藝術文化工作者,它是民間藝術的發展縮影。是艋舺第二級古蹟。
第二站:西昌街青草巷
青草巷源起之一是艋舺開墾之初傳染病多,醫生少,遂有藥販兜售漢方青草巷,逐漸形成青草市集。
老師介紹我們來到這家常來光顧的青草茶店,請我們喝甘甜的青草茶,對於中藥一竅不通的我,在這裡看到了很多特別中藥術語,如:心臟草、盤龍參、金錢薄荷、五爪金英等等。冷冷的青草茶在這冬天,還是清涼、溫暖的。
第三站:剝皮寮歷史街區
為萬華過去的木材集散地,兩百多年的歷史街區。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集散地而通稱為土碳市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坊,擁有不少精緻洋房樓房屋,自清代至今經日治時期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。
清代稱之福皮寮或福地寮,日誌時期稱北皮寮,光復之後稱為剝皮寮。那是剝什麼皮呢?有剝獸皮、剝樹皮、閩南語發音的北皮的傳說。
走進時光隧道,耳邊響起老歌謠,拿起電話筒,可以聽見從前剝皮寮的故事。
非常的有創意!!
這裡實在太太太吸引我啦!走不完的剝皮寮,看不完的故事,玩不完的遊戲,還有拍不完的照片!!啊~下次一定還會再來!
第四站:永富冰淇淋
來到萬華,走在街上,看到的美食不是一般可以看到的,好特別!老師又推薦這間位於貴陽街的永富冰淇淋。這家自1945年開始營業的古早台式老店,售賣的是傳統冰淇淋口味。冷冷的冬天,品嚐雪糕,絕配!這家雪糕,不像一般的雪糕,它非常綿密,香醇順滑。嘩~再次流口水了!
第五站:艋舺教會
1872年,馬偕牧師來到艋舺傳揚福音,被認為違反佛教而受到本地人的侮辱挑釁。當時的地方三大姓(黃、林、吳)帶頭極力反對教會的建築,認為尖角的屋頂有殺風水。直到居民被馬偕牧師為民服務的真誠打動了,而不再反對在此地建教堂。同期該地方出了三個秀才,此教會因而被稱為『艋舺風水塔』。
馬偕牧師到過香港、中國、台灣傳教,學習台灣話。娶了台灣太太為妻,其女也成為台灣媳婦。馬偕經常幫人拔牙,還蓋醫院建學校,其重視醫療與教育。
第一次親身來到教堂,眼前的龐然大物手風琴使其更為壯觀。翻了手讀本知曉傳教的媒介,是由羅馬字拼出的台語!馬偕牧師是用台語來傳教的。
第六站:清水巖祖師廟
廟內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,為安溪人的守護神,為台北三大廟門之一(艋舺清水祖師廟、艋舺龍山、大龍峒保安宮)。廟殿內的古典建築風格,栩栩如生的黑面祖師是遊客參訪重點。電影《艋舺》也在此地取景。
艋舺祖師廟,是艋舺的第四間廟宇,卻是現在台北三大廟之一,是第三級古蹟。這裡雕刻多用磚頭,是雕刻裡最困難的部分,顯示雕刻家手工的細膩度。此廟的落鼻祖師是遊客必看景點。每座廟都會設口井,以預防疾病傳染。
第七站:亞東甜不辣
這是我們的晚餐地點——亞東甜不辣。這餐,又是老師破費,太不好意思了。一碗甜不辣非常多配料,而我吃了蚵仔麵線。六點營業前光顧,算是我們運氣好!
第八站:艋舺青山宮
宮內奉祀泉州三邑人守護神『靈安尊王』,俗稱青山宮。由於青山宮主神靈安尊王之神格,類似城隍爺,同時掌理司法、檢察之神,因此一切設施與城隍廟相同,所異者,青山王管轄不限某區,而是隨時巡守天下、監察民生。
第九站:華西街觀光夜市
哈哈!這裡真是美食天堂啊!最後一站華西街,走馬看花的與美食插肩而過,老師說這家台南担仔麵價格不菲,果真,菜單上的擔仔麵套餐一人竟要1200元起跳!老師說這一生人必須品嚐的美食之一。還有燒麻署,冰果店都是夜市必吃美食。
結束了一天的旅程,感覺過了一個非常且極度豐富的一天。下次,一定會,在造訪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